38年前,刚刚20岁的小王师傅,进入汾酒厂制曲班,成为了一名学徒。
初生牛犊不怕虎,刚进厂的小王师傅,雄心勃勃,觉得自己很快就能超越大师傅。但,现实狠狠给了他一巴掌。3年学徒生涯过去了一半,小王师傅拉苇杆这一关还没过。
这是小王师傅翻“人字形”曲的第7天,一大早,他就拉上线靠上板开始翻曲。弯着腰忙碌了一上午,眼看就要结束了,这时候师傅进来了,看了一眼,一句话也没有说,一脚就把曲阵踹倒了。看着自己精心摆出的人字形就这样被师傅踹倒了,委屈一阵阵的涌上小王师傅心头。
虽然后来师傅解释了是因为摆的不合格,线不直,小王师傅也知道正是因为师傅的严厉才练就了自己一身的本事,但是,这件事依然在心里留下了阴影和痕迹。
那时候,制曲技艺的传承就是这样,信奉的是严师出高徒。
时间如梭,转眼30多年过去,“小王师傅”变成了“老王师傅”,当他也开始按着师傅的方法教徒弟时,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,这一套已经不再适用于现在的学徒了。
怎么办?技艺还要传承,曲还要有人制。王师傅想起当时的感受,决定改变原来的教徒方式,根据新学徒的情况因材施教,创新传承方式。
两年前,大学刚刚毕业的小孟进入制曲班,成了王师傅的徒弟。
刚进厂的小孟很忐忑,因为父亲也是汾酒厂的制曲师傅,从小,小孟就听多了父亲说自己师傅多么多么严厉,3个月后,小孟的不安达到了顶点。
那天的风有些压抑,小孟跟着师傅在学卧曲。看着自己摆的参差不齐的一字形,想起师傅直接踹倒曲块的传闻,小孟的头越来越低。就在小孟以为师傅要发火的时候,只听到一声叹息,师傅说到,“过来,看看你是从哪里开始出的错。”猛地抬起头,小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。“愣着干什么,还不快过来,还得我请你啊。”小孟马上蹲在了师傅旁边,看师傅一块一块的给自己指正。
这一刻,小孟心里五味陈杂,想起从刚进厂开始,师傅就不曾对自己说过重话和狠话,更不要说动手了。看着师傅蹲着一次次解释的样子,小孟下定决心,一定要加倍努力不辜负师傅的期望。
聊天的时候,休息室里椅子不够,小孟师傅一直站着,因为时间很长,有些过意不去,我想让他坐下,他倚着柜子开玩笑道:“不用不用,师傅坐着,徒弟哪能坐呀。”王师傅也跟着笑道,“这才是规矩。”看的出他们感情很好,而说起自己的师傅,王师傅坦言,“很敬重师傅,但也有点怕。”
丢弃和改变“旧传承”里的不合时宜,创立和张扬“新传承”的互动方式,为原本刻板的师徒关系增添了温情和意义——这是汾酒制曲的灵魂,毕竟人是酒之魂。
即将退休的王师傅谈起自己的创新与改变,感慨到:“我这一批算是‘黄埔军校’最后一批学生了,退休之前,我能为制曲工艺做到的也就只有这些了。”
顺应时代的变化,丢掉旧的,改变方式,创立新的,一切为的是中国优秀的技艺遗产——制曲工艺能够长远传承下去。
我为汾酒制曲技艺的温情传承打call。【“工匠汾酒”系列之四`制曲篇】